不得不說,近幾年來是國產智能機發(fā)展的黃金時期,從智能機代替功能機,取代了人們手中通信設備的地位開始,我國手機市場就掀起了狂風巨浪,一時間國產手機制造成為了最賺錢的產業(yè)。
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投身手機領域,再加之手機市場份額逐漸飽和。這個向來穩(wěn)賺不賠的產業(yè)雖然表面上顯得依舊有利可圖,但已經頻臨觸底。
近期百度和MillwardBrown聯合發(fā)布的《2015年品牌數字資產白皮書》,在中國市場上,手機品牌價值的前20強中,不包括聯想今年收購的摩托羅拉,國產品牌已占據12個席位,對傳統(tǒng)老牌外企形成了巨大的沖擊,諾基亞,索尼,lG等品牌更已被內地品牌逐漸拉開差距。
但在風光背后,局內人更多感受到的,卻是“生意越來越難做了”。IDC近日發(fā)布的報告則表示,中國市場2015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增長為1.2%,較2014年的19.7%已大幅減速。IDC同時指出,伴隨中國市場過渡到“更成熟的增長模式”,這一減速趨勢還會在未來數年延續(xù),預計中國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的份額占比,將從2014年超過32%,降至2019年的23%。
而由于手機的“入口”價值,更多品牌還在前仆后繼地跳進這片紅海,讓競爭日益慘烈。
目前,千元以下市場已經徹底淪為“絞肉機”,出貨量和利潤較為平衡的2000元價格錨區(qū),也成為各大廠商品牌激烈角逐的四戰(zhàn)之地。在當前格局下,不但山寨機已經盛世不再,大批資金、實力、技術被拉開差距的小品牌都已經很難生存。
經歷多年的“互聯網營銷”洗禮,各家品牌的營銷模式和ROM體驗日益同化,“情懷”的價值也越來越低。
伴隨補貼費用的不斷削減,運營商市場的空間也不斷收窄,而越來越強勢的電商渠道也開始坐大,傳統(tǒng)分銷和地推也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。